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28 12:29:26 瀏覽次數:4
芡實屬中藥中的收澀藥,為睡蓮科植物芡的干燥成熟種仁,產于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地,又名雞頭米、水流黃、雞頭果、蘇黃等。功能補中益氣,益腎固精,除濕止帶。用于夢遺滑精,遺尿尿頻,脾虛久瀉,白濁,帶下。同時具有很高的食療價值,在我國自古作為永葆青春活力、防止未老先衰之良物。
中國中部、南部各省均有產,多生于池沼湖塘淺水中,果實可食用,也作藥用。喜溫暖水濕,不耐霜寒。生長期間需要全光照。水深以80-120厘米為宜,最深不可超過2米。
最宜富含有機質的輕粘壤土。在長江流域一帶,4月上、中旬,當氣溫升至15度以上,種子在淺水中萌發(fā),約經20-30天,即可長出定型圓葉。質量一般的芡實一般是20塊左右,質量上等的40幾塊。
芡實被譽為“水中人參”,有健脾養(yǎng)胃,益腎固精的作用。并有南芡、北芡之分。南芡主要產于湖南、廣東、皖南以及蘇南一帶地區(qū)。北芡又稱池芡,主產于山東、皖北及蘇北一帶,質地略次于南芡。
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學認為,芡實抗衰延年,最益脾胃,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到老年仍然身健體壯,面色紅潤,才思敏捷。原來據他在書中自述,主要得益于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天天食用煮熟的芡實,所以才腰腿壯健,行走有力。
提倡在秋天進食芡實,它的意義還在于可調整被炎夏所消耗的脾胃功能,脾胃充實以后,再吃較多的補品或難消化的補藥,人體就能適應了,對身體也就有益無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