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28 11:01:16 瀏覽次數(shù):6
鱷蜥(學名:Shinisaurus crocodilurus):是爬行動物中比較古老的一類,體長15-30厘米,尾長23厘米左右,體重50-100克,身體可以分為頭部、頸部、軀干部、四肢、尾5個部分。頭部較高,頭部和體形與蜥蜴相似,頸部以下的部分,特別是側(cè)扁的尾巴,既有棱嵴狀的鱗片,又有許多黑色的寬橫紋,則又很像揚子鱷,所以被稱為鱷蜥。生活在山間溪流的積水坑中,晨昏活動,白天在細枝上熟睡,受驚后立即躍入水中。每年6-8月份繁殖,卵胎生,11月至次年3月冬眠。食物以昆蟲為主,也吃蝌蚪、蛙、小魚、蠕蟲。產(chǎn)于廣西大瑤山?,幧谨{蜥為中國特產(chǎn)。1928年-1929年間,中山大學生物系考察隊前往廣西大瑤山,在今廣西金秀縣羅香鄉(xiāng)瓊武村采得28條似蜥蜴,尾巴卻像鱷魚的爬行動物。其中2號送給德國柏林動物博物館,1930年由德國人Ernst Ahl發(fā)表為新科、新屬、新種,拉丁學名是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,1930。屬名由Shin和saurus兩字組成,Shin是當時野外工作領(lǐng)隊教授辛樹幟( S.S.Sin )的姓氏,saurus是蜥蜴,表示對辛樹幟教授崇敬之意。種名crocodilurus以此種蜥蜴外貌頗像鱷魚而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