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28 10:39:01 瀏覽次數(shù):4
北椋鳥分布于柬埔寨、中國、香港、印度、印度尼西亞、日本、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、大韓民國、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、馬來西亞、蒙古、緬甸、新加坡、泰國、越南。
旅鳥:圣誕島、挪威、斯里蘭卡。
產(chǎn)地不確定:巴基斯坦。
中國香港,臺灣,內(nèi)蒙古、吉林、黑龍江、遼寧、河北、陜西、山西、寧夏、甘肅、河南、山東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蘇、四川、云南、廣東、海南等地。
繁殖期5-6月。營巢于闊葉樹天然樹洞或啄木鳥廢棄的樹洞中,也在水泥電柱頂端空洞中和人工巢箱中營巢。通常成群到達繁殖地,巢呈碗狀,主要由枯草莖、枯草葉、草根等材料構成,內(nèi)墊有羽毛和細草莖。雌雄鳥共同筑巢,每窩產(chǎn)卵通常5-7枚,偶爾有多至8枚和少至4枚的,1天產(chǎn)1枚卵。卵為長卵圓形,翠綠色或鴨蛋綠色,孵卵主要由雌鳥承擔,有時雄鳥亦參與孵卵,孵化期12-13天。雛鳥晚成性,雌雄親鳥共同育雛。
北椋鳥繁殖于從外貝加爾至中國東北;冬季遷至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或遷徙經(jīng)中國東南至華南及西南并海南島。一般罕見,高可至中等海拔。
性喜成群,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,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。常在草甸、河谷、農(nóng)田等潮濕地上覓食,休息時多棲于電線上、電柱上和樹木枯枝上。
主要以昆蟲為食,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。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鱗翅目幼蟲、螟蛾幼蟲、螞蟻、虻、胡蜂、蝗蟲、葉甲、金龜子、象鼻蟲等鱗翅目、鞘翅目、直翅目、膜翅目和雙翅目昆蟲。秋冬季則主要以植物果實和種子為主。取食于沿海開闊區(qū)域的地面。典型的椋鳥沙啞哨音及嘶叫聲。
北椋鳥野外的比較多,在市場上還是比較少見的。
北椋鳥體型略小,全長約18厘米,背部閃輝紫色;兩翼閃輝綠黑色并具醒目的白色翼斑;頭及胸灰色,頸背具黑色斑塊;腹部白色。與紫背椋鳥的區(qū)別在頸背斑塊黑色且頸側無栗色。雄鳥頭頂至背灰色或暗灰褐色。初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金屬綠黑色。尾上覆羽棕白色,喉、胸和兩脅微綴有棕色而呈現(xiàn)棕白色。
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,上體煙灰色,無紫色光澤;頸背具褐色點斑,兩翼及尾黑。上體枕部無黑色斑塊,兩翅亦缺少綠色光澤,體羽顯得較暗淡。頭頂淺褐灰色,上體呈土褐色,下體灰白色。
亞成鳥淺褐,下體具褐色斑駁。虹膜褐色;鳥喙近黑色;腳爪綠色。
北椋鳥(學名:Sturnus sturninus)雀形目椋鳥科,全長約18厘米,背部深色,腹部白色,屬于候鳥。棲息于闊葉林或田野內(nèi),食植物果實,種子,昆蟲。 叫聲變化多段,善模仿。多棲息于平原地區(qū)或海拔500-800米的田野,營巢于樹洞和墻縫中。主要以昆蟲為食,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。繁殖期5-6月,每窩產(chǎn)卵通常5-7枚,雛鳥晚成性。
該物種的模式產(chǎn)地在西伯利亞達烏爾地區(qū)。
體型略小(18厘米)、背部深色的椋鳥。背部閃輝紫色;兩翼閃輝綠黑色并具醒目的白色翼斑;頭及胸灰色,頸背具黑色斑塊;腹部白色。與紫背椋鳥的區(qū)別在頸背斑塊黑色且頸側無栗色。虹膜-褐色;嘴-近黑;腳-綠色。
雌鳥,上體煙灰,頸背具褐色點斑,兩翼及尾黑。亞成鳥淺褐,下體具褐色斑駁。
典型的椋鳥沙啞哨音及嘶叫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