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28 10:19:17 瀏覽次數(shù):1
莪術 呈長圓形或長卵形,長2~5.5cm,直徑1.5~2cm,頂端鈍尖,基部近圓形。表面土黃色至灰黃色,稍光滑,環(huán)節(jié)明顯,兩側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側生根莖痕,側生根莖痕暗灰色。質堅重,擊破面深綠黃色至棕色,往往附棕黃色粉末,皮層與中柱易分離。氣微香,味辛。 以質堅實、光滑、氣香濃者為佳。
桂莪術 呈長圓形或長卵形,長3.5~7cm,直徑1.5~3cm,基部鈍圓,頂端鈍尖。表面黃棕色至灰色,光滑,環(huán)節(jié)明顯或不見,有點狀須根痕或殘留須根,兩側各有一列下陷的芽痕和側生根莖痕,側生根莖痕較大,位于下部。質堅重,不能折斷,擊破面淺棕色,往往附黃白色粉末,皮層與中柱易分離。氣香,味微辛苦。
以質堅實、光滑、氣香濃者為佳。
溫莪術 呈長卵形、卵形或紡錘形,長4~8cm,直徑4.5cm,頂端長尖,基部圓鈍或鈍尖。表面深棕色至灰棕色,粗糙,上部環(huán)節(jié)凸起,基部有下陷的根痕或殘留須根,芽痕及側生根莖痕不明顯,有刀削痕。質堅重,擊破面黃棕色或黃灰色,角質狀,有點狀或條紋狀維管束。氣香,味辛涼、苦。
莪術是姜科草本植物莪術等的根莖。中醫(yī)認為莪術有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的功效與作用。常見如復方莪術油栓、莪術油注射液
一般生用,采挖后除去雜質,洗凈,用水浸飽,潤透后切片,干燥。也可醋炙用,稱醋莪術,取莪術片,加醋拌勻,稍潤,待醋被吸盡后用文火炒至微黃色,略具焦斑時,取出放涼。醋炙后善于入肝經血分,可增強破血祛瘀作用。
功效
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。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徵瘕積聚、心腹脹滿,氣滯食積,閉經痛經,跌打損傷等。
應用
1、莪術配***:兩者均可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,常配伍同用,治療氣滯血瘀之徵瘕積聚,腹脹滿,閉經,痛經等。
2、莪術配木香:莪術能行氣活血止痛,木香能理氣止痛,兩者配伍,理氣散滯作用更強,且行氣兼能活血,可治療心腹氣滯,攻竄劇痛時發(fā)者。
3、莪術配小茴香:兩藥均有理氣止痛作用,莪術可破血散結,小茴香可溫經散寒,兩者配用,最適用于寒凝氣滯血瘀之疝氣腹痛,睪丸腫脹偏墜之證。
4、莪術配黃連:莪術有理氣消積之功,黃連能清胃中之熱,兩者配伍,清熱理氣,消積導滯,可用于食積化熱之吞酸吐酸,脘腹脹痛者。
用法用量
內服,煎湯5~9g,或入丸散。
使用注意
脾胃虛弱無積滯者不宜服,孕婦忌服。
莪術對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要求比較嚴格,適宜種植區(qū)域狹窄。土壤以土層深厚、排水良好、上層疏松肥沃、下層緊密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好,澇洼地不宜種植。溫郁金(溫莪術)宜選陽光充足、土地濕潤、肥沃疏松的沖積土、砂質土為好,粘土不宜種植。土壤要求上層疏松,下層緊密,避免塊根入土過深,采挖不便。菜園地肥沃疏松,選這種土地種植較為適宜,其次,麥地也可種植。
選好地塊后每畝施腐熟廄肥或堆肥3000~4000千克、餅肥40~50千克。耕翻25~30厘米,耕細整平,做成寬1.3~1.5米、高20~30厘米的高畦,畦溝寬40厘米;或做成高15厘米、寬60厘米的小高畦,畦溝寬30厘米左右。莪術和玉米地套種,不另整地,在休閑地及麥茬地上栽種時,在4月上旬或收后耕地27~33厘米,耙細整平,作1.3~1.65米寬畦,畦溝40~47厘米,畦高30~33厘米。
溫郁金(溫莪術)不宜深耕,忌連作,前作多為芋頭、胡蘿卜、油菜、馬鈴薯、白芷、大麥、小麥等。一般翻地20~27厘米,再翻掘一次,使表土疏松,下層緊密,不使郁金下鉆,以便收獲。作畦可分狹畦、闊畦兩種:狹畦畦面寬67厘米,種1行;闊畦畦面寬1米,種2行。溝寬均約33厘米,深約20厘米,畦面平整,溝底平直,有利排水。
莪術多年生草本,全株光滑無毛。葉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,長25~60cm,寬10~15cm,中部常有紫班;葉柄較葉片為長。花莖由根莖單獨發(fā)出,常先葉而生;穗狀花序長約15cm;苞片多數(shù),下部的綠色,纓部的紫色;花萼白色,頂端3裂;花冠黃色,裂片3,不等大;側生退化雄蕊小;唇瓣黃色,頂端微缺;藥隔基部具叉開的矩。蒴果狼狀三角形?;ㄆ?~5月。
蓬莪術主產于四川,廣東、廣西;溫郁金又稱溫莪術,主產于浙江溫州;廣西莪術又稱桂莪術,主產于廣西。秋、冬兩季莖葉枯萎后采挖。除去地上部分、須根、鱗葉,洗凈蒸或煮至透心,曬干,切片生用或醋制用。
功效: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。祛風除濕,消腫止痛。用于風濕痛,頭風痛,胸脅痛,腹瀉痛;外用治跌打損傷,瘀血腫痛。
應用:
1、癥瘕積聚、經閉及心腹瘀痛。莪術苦泄辛散溫通,既入血分,又入氣分,能破血散瘀,消癥化積,行氣止痛,適用于氣滯血瘀、食積日久而成的癥瘕積聚以及氣滯、血瘀、食停、寒凝所致的諸般痛證,常與***相須為用。治癥瘕痞塊,常與***、當歸、香附等同用,如莪術散(《壽世保元》),并可治經閉腹痛;治脅下痞塊,可配丹參、***、鱉甲、柴胡等藥用;治血瘀經閉、痛經,常配當歸、紅花、牡丹皮等;治胸痹心痛,可配伍丹參、川芎用;治體虛而瘀血久留不去,配伍黃芪、黨參等以消補兼施。
2、食積脘腹脹痛。本品能行氣止痛,消食化積,用于食積不化之脘腹脹痛,可配伍青皮、檳榔用,如莪術丸(《證治準繩》);若配伍黨參、茯苓、白術等補氣健脾藥,可治脾虛食積之脘腹脹痛。
此外,本品既破血祛瘀,又消腫止痛,可用于跌打損傷,瘀腫疼痛,常與其他祛瘀療傷藥同用。
莪術,別稱蒁藥、莪荗、青姜、黑心姜、姜黃,拉丁文學名:Curcuma zedoaria (Christm.) Rosc.,莪術為姜科、姜黃屬多年生宿根草本,本品為姜科植物蓬莪術 Curcuma phaeocaulis Val.、廣西莪術 Curcuma Kwangsiensis S. G.Lee et C. F. Liang或溫郁金Curcuma wenyujin Y.H. Chen et C. Ling的干燥根莖。后者習稱“溫莪術”。冬季莖葉枯萎后采挖,洗凈,蒸或煮至透心,曬干或低溫干燥后除去須根及雜質。株高約1米;根莖圓柱形,肉質,具樟腦般香味,淡黃色或白色;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。栽培或野生于林蔭下,分布于印度、馬來西亞和中國各地。能治行氣止痛、積散結、破血祛瘀作用。
莪術株高約1米;根莖圓柱形,肉質,具樟腦般香味,淡黃色或白色;根細長或末端膨大成塊根。葉直立,橢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,長25-35(60)厘米,寬10-15厘米,中部常有紫斑,無毛;葉柄較葉片為長?;ㄝ阌筛o單獨發(fā)出,常先葉而生,長10-20厘米,被疏松、細長的鱗片狀鞘數(shù)枚;穗狀花序闊橢圓形,長10-18厘米,寬5-8厘米;苞片卵形至倒卵形,稍開展,頂端鈍,下部的綠色,頂端紅色,上部的較長而紫色;花萼長1-1.2厘米,白色,頂端3裂;花冠管長2-2.5厘米,裂片長圓形,黃色,不相等,后方的1片較大,長1.5-2厘米,頂端具小尖頭;側生退化雄蕊比唇瓣小;唇瓣黃色,近倒卵形,長約2厘米,寬1.2-1.5厘米,頂端微缺;花藥長約4毫米,藥隔基部具叉開的距;子房無毛?;ㄆ冢?-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