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5-09-28 09:33:36 瀏覽次數(shù):9
夏季的第一個節(jié)氣,表示孟夏時節(jié)正式開始,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45度時為立夏節(jié)氣。斗指東南,維為立夏,萬物至此皆長大,故名立夏也。對于古代農(nóng)耕一族來說,這個節(jié)日蘊含著哪些特殊的意思呢?
立夏這個節(jié)氣在戰(zhàn)國末年(公元前239年)就已經(jīng)確立了,預示著季節(jié)的轉換,為一年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。實際上,若按氣候學的標準,日平均氣溫穩(wěn)定升達22℃以上為夏季開始,“立夏”前后,我國只有福州到南嶺一線以南地區(qū)是真正的“綠樹濃陰夏日長,樓臺倒影入池塘”的夏季,而東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區(qū)這時則剛剛進入春季,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平均氣溫在18~20℃上下,正是“百般紅紫斗芳菲”的仲春和暮春季節(jié)。進入了五月,很多地方槐花也旦撣測趕爻非詫石超將正開。立夏時節(jié),萬物繁茂。
立夏養(yǎng)生先養(yǎng)心、立夏”代表天氣轉暖溫度升高,炎熱的夏季即將到來,同時雨水增多。專家稱,立夏后有利于人體心臟的生理活動。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,重點關注心臟,學會養(yǎng)“心”。
一到夏天,很多人就感覺渾身不適,頭痛、失眠、煩躁、坐立不安……想刻意進行調整,卻日益萎靡不振、郁郁寡歡。專家認為,這跟心臟的承受度有關。專家指出,在中醫(yī)理論中,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(tǒng)一的整體,自然界的四季消長變化和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相互關聯(lián)對應。
心對應“夏”,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,同時提醒人們,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,重點關注心臟保養(yǎng)。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是人們最佳的養(yǎng)生之際。
一到立夏,我們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美食。按照中國人的傳統(tǒng)習俗,要變著花樣吃各種飯,烏米飯、豌豆糯米飯……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飯,但因為加進了各種時令的料,變換出不同的顏色,也會引得人們食欲大開。
立夏這天,南方人喜歡用赤豆,黃豆,黑豆,青豆,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,煮成“五色飯”,俗稱吃“立夏飯”。吃完立夏飯,可以更好進行農(nóng)耕活動。
古詩云:“立夏秤人輕重數(shù),秤懸梁上笑喧閨。”立夏之日的“稱人”習俗主要流行于我國南方,起源于三國時代:傳說劉備死后,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,并拜托其后媽、已回娘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(yǎng)。稱重也被稱為立夏特有的一種習俗。
據(jù)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,就不怕夏季炎熱,不會消瘦,否則會有病災纏身。吃完立夏飯后,在橫梁上掛一桿大秤,大人雙手拉住秤鉤、兩足懸空秤體重;孩童坐在籮筐內(nèi)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,吊在秤鉤上秤體重,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。若體重增,稱“發(fā)福”,體重減,謂“消肉”。這日,孩童忌坐石階,如坐了則要坐七根,始可百病消散。
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(tǒng)食俗各有特色,但說起立夏那天最經(jīng)典的食物就是“立夏蛋”了。立夏前一天,很多人家里就開始煮“立夏蛋”了,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,看著蛋殼慢慢變紅,滿屋香噴噴。茶葉蛋應該趁熱吃,吃時倒上好的酒,內(nèi)灑些許細鹽,酒香茶香,又香又入味。
眾所周知,我國有24個節(jié)氣,今天要說的是和立夏這個節(jié)氣。在江南一帶,進入立夏,也意味著正式進入雨季,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,連綿的陰雨不僅導致作物的濕害。還會引起多種病害的流行。
立夏這個節(jié)氣也被人稱為立夏借,在這個時候小麥抽穗揚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時期,若預計未來有溫暖但多陰雨的天氣,要抓緊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噴藥防治。南方的棉花在陰雨連綿或乍暖乍寒的天氣條件下,往往會引起炭疽病、立枯病等病害的暴發(fā),造成大面積的死苗、缺苗。應及時采取必要的增溫降濕措施,并配合藥劑防治,以保全苗爭壯苗。
常言道:“多插立夏秧,谷子收滿倉”,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火紅季節(jié)。“能插滿月秧,不薅滿月草”,這時氣溫仍較低,栽秧后要立即加強管理,早追肥,早耘田,早治病蟲,促進早發(fā)。中稻播種要抓緊掃尾。茶樹這時春梢發(fā)育最快,稍一疏忽,茶葉就要老化,正所謂“谷雨很少摘,立夏摘不輟”,要集中全力,分批突擊采制。所以對于農(nóng)耕時代的人們來說,這個節(jié)氣顯得特別重要。
“螻蟈鳴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。”說明在這時節(jié),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,蚯蚓也忙著幫農(nóng)民們翻松泥土,鄉(xiāng)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。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,漫步于鄉(xiāng)村田野、海邊沙灘時,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。